回家的时候总是想吃羊汤,又羞于在小学同学群里咨询,另外不想去小区门口已经有不良印象的小店(之前去的时候甩抹布脏水溅到了我碗里),就开车去了地图上搜到的街上的那家,计划如果不开就再试试别的。真·按图索骥。
半夜11点。一条小弄堂。开着的店很少,它是其中一家。门口的店招还亮着,只是店里只有坐躺椅上的老板,和后厨忙着的老板娘。
用江阴话和老板打招呼,说要羊汤,问我是羊杂汤还是羊肉汤,加血还是加粉丝。我选了羊杂汤,另外一下子意识到怎么能加粉丝呢。小时候村里的羊汤可没粉丝。
端上来后,味道让我惊喜。简直和记忆中的一模一样,除了略咸,但这可能是我自己口味的问题。
和老板攀谈起来。
“这个店开多少年了?“
“十多年了”
“之前做什么的?”
“之前在上海松江开店,开了二十多年”
“这么巧。我现在也在上海松江工作。”
“怎么会去上海的呀”
(老板指指厨房):“因为她”
“怎么没留下来呢”
“那时候只想着以后要回老家,哪会想留下来”
“怎么回来了”
“有了孙子就回来帮带孙子了”
“现在吃羊汤的本地人多还是外地人多”
“都有。但我们这里的人一过年就不吃羊汤了。”
老板:“外地人吃羊汤和江阴不一样。一年四季都有的。还要弄各种锅”
“现在孙子快上初中了吧”
(沉默)
老板慢慢地说:”后来生了白血病,跑了(相当于普通话中的走了),三岁就没了“
“后来应该再生孩子的吧?”
“有的,有的”
”早上几点开门的“
”七点”
”晚上还开到12点,怎么这么早就开门“
“我家就在对面。”
“店面是租的吗”
“这是大队里的房子”
注意到老板和后厨的老板娘讲话是普通话。
喝完后我又要了碗加羊肉的羊汤。
考证了下,爸爸带我去喝羊汤应该是1993年的冬夜,我三年级时。那时妈妈住院,村里人说爸爸留我一个人在家里写作业他自己去喝一块钱一碗的羊汤。消息通过桃桃妈妈传到妈妈的耳中,妈妈又向爸爸传达了对他吃独食的不满,于是一个晚上爸爸就带我去村里。外面也是漆黑寒冷,羊汤店里却是热气沸腾,也许没有坐满但聊天很热烈,灯光很白。也许墙上还挂着一个电视机。羊汤里有那么好吃的豆渣饼和血。可能没有羊杂羊肉所以才便宜。我不记得他们讲了什么,他们一辈子主要就在这个村子度过,但他们就能那么兴致勃勃地聊着。一屋子的农民!现在想来,他们与电影中的酒吧里的水手是多么相像。都要面对无情的磨难(大海 vs 土地,苛捐杂税+贫瘠的收入)